文/輔大醫院一般外科 𡍼昭江主任
所有乳癌的確診都必須建立在細胞組織的病理檢查結果上,無法單就影像學上的發現就認定為乳癌。乳癌的組織型態最常見的是乳管癌,其他則包含乳小葉癌或是其他罕見類型的乳癌;此外,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測定組織上的雌激素受體 (estrogen receptor;ER),黃體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第二型人類上皮因子接受體蛋白(Her-2)及細胞增殖係數ki67後,再依照染色強度高低可將乳癌分為四類:
- 管狀A型(Luminal A):ER及PR均為陽性,HER-2陰性,低Ki67
- 管狀B型(Luminal B):ER陽性和/或PR陽性,HER-2陰性/或陽性,高或任何Ki67
- 第二型人類上皮因子接受體蛋白(HER2-enriched)過度表現型:ER陰性和PR陰性,HER-2陽性
- 類基底細胞型 (Basal-like)又稱為三陰性乳癌:ER陰性和PR陰性,HER-2陰性
確定乳癌類型後,再依臨床狀況安排血液檢查,胸部/或腹部電腦斷層,腹部超音波,骨骼掃描,或正子掃描來偵測是否有遠端轉移情形,以完成全身性評估。
乳癌治療的基本原則
乳癌治療已經進入個人化醫療的時代,主治醫師會依據病人的臨床狀況,也包括家庭社會支持程度與病患、家屬討論治療方式,因此即使是相同期別,每位患者最適宜的治療都不盡相同。
如果是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癌,原則上希望先減緩腫瘤進展,因此將以全身性化療或標靶藥物為主要的治療。
對於“非”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癌的治療則會面臨的抉擇是:到底要先開刀還是先化療的問題。
由於乳癌是全身性疾病,手術後給予輔助性治療的用意在於減少復發,過去在手術前使用輔助性治療多半應用於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癌等無法手術切除的病患,但是隨著對乳癌基因的了解及標靶藥物的演進,術後的輔助治療也提早應用於術前“早期”乳癌的病患。
提早於手術前進行輔助性治療有兩個好處。首先,術前治療可能會縮小腫瘤體積或降級癌症期別,因此原本需全乳切除的病患可以增加乳房保留手術的機會。其次,醫師可以觀察腫瘤對藥物的反應性,先接受化學或標靶藥物治療後接受手術,術後病理標本確認腫瘤細胞已完全消除(定義為病理完全反應“pCR,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的這群病患的預後(如五年存活率或無復發的比率)會比沒有達到病理完全反應的病患好,因此採取術前輔助治療,可以預先得知化療藥物對乳癌的治療結果,當治療反應不如預期,或是術後有殘存腫瘤細胞無法達到病理完全反應時,醫師可以選擇不同機轉的藥物或治療方式,避免病患接受無效的治療或副作用。
哪些人適用於術前輔助性治療
乳癌類型為第二型人類上皮因子接受體蛋白過度表現型及類基底細胞型(三陰性)者,如果腫瘤大小介於2至5公分,或是腋下淋巴結有轉移的病患可以考慮術前輔助性治療;而其他乳癌類型為荷爾蒙受體(ER和PR)為陽性的病患希望減小腫瘤體積以增加乳房保留手術機率時也可以考慮進行術前輔助性治療。但要強調不論是先手術再做輔助治療,或是先輔助治療再手術都各有優缺點,應針對個人狀況與主治醫師充分溝通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對其他不符合上面的條件或對接受術前輔助治療有疑慮的病友,手術仍是大多數乳癌病患最常接受的第一個治療,手術方式通常分為乳房本體及腋下淋巴腺手術,依腫瘤位置及大小決定實施乳房保留手術(即部分乳房切除)或全乳切除手術,目前的手術趨勢仍然是希望盡量保留乳房減少全乳切除。另外,臨床上在沒有懷疑淋巴腺轉移的情況下,目前多會建議進行前哨淋巴切除手術,避免不必要的淋巴廓清導致的淋巴水腫;相反的狀況,則可進行標準的淋巴腺廓清手術。
此外,研究顯示乳癌病人接受重建後可以提升身體及精神上的自尊,並減少術後的不適,台灣病人接受度雖然不如歐美來的高,但也有日趨成長的跡象。重建不會影響後續治療與日後追蹤,更不會增加復發機率,但後續治療如放射線治療是有可能影響重建效果,因此在重建方式的選擇上(如採用植入物或自體組織重建),以及重建時機(如立即或分階段完成重建等),都可以在乳癌確診後進行治療前與主治醫師討論整體的規劃。
最後,由於化學治療可能導致卵巢功能低下而提早停經,化療後如果再加上荷爾蒙治療,乳癌的治療療程會超過五年,屆時病患本身的年齡也是不易受孕的因素.因此,任何生育年齡的婦女在接受任何乳癌治療前,必須思考是否要保有生育能力,如果有此考量的病友,建議在治療前進行生育功能保存相關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