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源專欄

2016-01-15 再問一次「我是誰」?

文∕ 王梅君(天母康健身心診所臨床心理師)

  在生活歷程中,有無數次機會,讓我們必須向他人介紹「我是誰」。從姓名、工作、專長、喜好,到家庭、社團…。每一項被介紹的內容,都代表著形成「我這個人」的過程,我們知道自己喜歡的樣子和生活、想要的理想和意義,享受所歸屬的群體,那是一種對自己、對世界產生穩定及信任感的來源。

  「我是誰」的答案裡,包含著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能力或價值觀的感覺,不論:「我是個樂觀的人、事業有成、獨立自主、青春洋溢」,或是:「我無法放下對家人的掛心、我是個急性子」等觀感,我們跟這些印象中的自己相處幾十年,漸漸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定位是什麼?知道自己為何被週圍他人接受與欣賞?但因此而累積的一些「習慣」、「理所當然」的言行舉止和與人相處的狀態,可能因為一場改變健康及身體意像的疾病──乳癌──而在生活裡掀起不小的變化。

  面對患病的身心煎熬,除了擔心對生命的威脅,我們會出現焦慮、無助和悲傷情緒外,心理上承受的最大挑戰,就是必須要重新定義「我是誰」。因為疾病改變我們的生活作息、行動優先順序,甚至外貌…,這些改變象徵著我們也許不再能用以往那樣的條件或標準來過生活,因此可能會出現許多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在具有支持性功能的病友團體活動中,成員們描述著自己那些原本引以為傲的生活態度、行動努力、以及結果成績。不論幾歲,她們都願意為正在展開的生命扉頁寄予期望和夢想。這樣的自我意像,在經歷乳癌的疾病診斷與治療過程中,卻發現很多原來做得到的事,也許現在不再那麼勝任,一些過去可以享受的事,也許現在不再能擁有。但也有些人發現:直到生病後,才下決心「放下」某些堅持或想法。當進一步將「病是什麼」標示出來,包括「乳癌對自己而言它存在的意義、影響、強度是什麼?」做更多的描述和分享後,大家開始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敘述著與疾病對抗、排斥時的心裡痛苦、或堅強;面對家人或其他親友關心時矛盾的情感;當發現疾病與自己接下來的一段生活是重疊時,學習接受,甚至在健康允許下、轉而將關心投入在其他患病的病友身上…等等患病後的經驗。

  因為團體中成員們表達出來的回應與支持,使得原本對於自己的痛苦躊躇猶豫,也許要花更大力氣保護那份不安的人,漸漸可以感受到「我們是可以被理解、被接納與被關懷,甚至可以有些時候是脆弱的」。在大家的會心微笑,或者因同感而流淚的過程中,我們一起學習練就一種「就算是和疾病共存,我仍然可以是一個有期望、繼續發展的生命體」的態度。疾病成為界定「我是誰」的另一種力量和機會,在接受治療和康復的過程中,重新找出「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價值的人;是被喜愛、被敬重、被珍惜的人」的方式和機會,然後發揮內在療癒的力量,為我們自己及其他同伴建立適當的情緒調節、優質生活安排,克服失落與無力感。

  再問一次我是誰?我們會是「珍愛自己、珍愛生命」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