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源專欄

2016-06-16 為愛出發、伴我同行

文/ 王梅君臨床心理師(天母康健身心診所臨床心理師)

初夏,幾乎每次都是頂著太陽,忍著熱浪的天氣,參加「心理減壓團體工作坊」的成員們,在連續六週的週二下午,都會帶著一顆熱切的心,前來參加團體課程與活動。過程中,我們一同經驗著探究傷病的影響與意義、分享情緒的抒發與共鳴,看似因為病友的身份才共聚一堂,但在所有課程結束後,我更感受到這是一場多麼值得感恩、感謝的生命交逢,讓我們在傾聽友伴們的訴說中,看懂自己的故事。在課程之初,成員們就會相互打氣,提醒彼此在面對疾病治療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境、醫療的選擇、正向面對的態度…,也許也因為這股「為愛出發」,也就是「多愛自己一點」的心念,所以成員們都願意開放自我的經驗與心得,讓其他人受益。

  從認識傷病壓力作為起點,應用傷病復原歷程中「否認期、憤怒期、交易/交涉期、憂傷期、接受期」將體驗到的思潮、情緒變化,去探索那些在治療與復健時,來來去去的病症痊癒、復發以及內心憂煩、困頓。透過藝術表達的形式,為那些傷、痛、失落與珍惜,完成另類的「發聲」。也透過創作和敘述的經驗,去覺察、傾聽自己在對抗疾病時,那些刻意壓制、忽略,卻又隱隱存在的負面情緒。澄清那些思緒在心裡的「地位」與影響力,瞭解任何採取的想法或行動,包括「非常努力去強調正向想法或行動,以避免不小心觸及負面思緒」的方式,都是為了應對心中負荷的擔憂、恐懼、失落、懷疑。瞭解和練習「辨識、承認、接納、撫慰」可以成為轉變的基礎,使我們在與負面情緒同在時,更能學會以「完整的自我」,也就是包含著堅強、脆弱、理性、情緒、有能、無能…,這些真實的自我內容,成為我們應對疾病與壓力的內在資源,而無須框限在「時時刻刻都必須堅強、獨立面對問題」的自我要求之中。以真實、統整的自我面對自己和他人,才不會因為壓抑,最後在「一次爆發」時,形成更多不必要的傷害。

  復原的歷程,很難只是依靠「個人毅力」就可以完成。在探索「疾病開始,一路走來,周圍他人的回應、陪伴或者遠離等情境」時,成員們表達著對於「始終表現善意、接納態度的家人、同事或朋友們」的由衷謝意,也幽幽描述著面對「無法提供支持,甚至也許加諸更多壓力或要求的家人」產生憤怒、沉重而孤單的心境。而也有成員在搜尋與家人或朋友相處經驗中,重新發現那些原本認為「無足輕重」的人,卻總是在生活裡,以小小的、持續的言行,表現了他們的關愛、在意,因而使成員重新定義了他們與自己人生發展、疾病復原的關聯與意義,並且選擇直接和正面的向這些「重要他人」回饋自己的發覺與心得,促成彼此更多深層的、親密的心靈交流,而更成為穩定的復原力量來源。

  面對那些失去的時光、情感、關係、健康、甚至身體部位,成員們以精緻細微的藝術創作,反映了對它們的告別。呈現著各自不同的哀悼、釋懷情緒。在為那些已然「離開」的經驗表達不安、傷感與拭淚時,也體會「失落後,留在身上的是什麼?」真切的體驗著在現有生命與生活過程中可以進行的「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相互鼓勵著彼此投入在個人真實生活與疾病復原裡,為自己創造重新界定的生活目的與意義,從中實踐全新的「自我認同」。相信這六週美好的學習與體驗,都為每位參與的夥伴們留下了自我指引的方向與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