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源專欄

2022-10-21 這樣吃,養一肚子好菌

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李佩芬營養師

       腸道菌影響的,不只有你的便便!
      「腸胃好,人不老」,這句30多年前就有經典廣告台詞,非常準確地切中現今預防醫學的研究關鍵:腸道與益生菌。事實上,我們身體所有大小事,都受到這三個「器官」的指揮:大腦、腸道、腸道菌。甚至包括肥胖、憂鬱症、糖尿病等各種疾病的發生,也都是因為因三個器官失衡所造成。
 
重新認識你的腸道菌
       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就是我們的腸道,身體有70%的免疫細胞都是都是由腸道製造,而有80%的毒素都是由腸道排出的!而腸道菌就是生活在我們腸道裡的菌,「菌」聽起來好像很微不足道,但事實上,腸道菌的數量超過人體細胞總數的10倍以上,總重量超過1公斤,除此之外,腸道菌基因的數量更是我們人類基因的150倍以上,所以人類腸道菌調控人體的功能,比人類自己的基因還要多!
 
       由此可知,擁有健康的腸道菌對我們的健康是至關重要的,而要打造一個好的腸道菌相,可以追溯到我們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了。研究發現,母親在孕期若承受較大的身心壓力,就可能影響到胎兒未來腸道菌相;第二關則發生在出生時,如果是自然產,胎兒在通過產道時會接觸到母親產道的菌,會對嬰兒腸道菌相有正面影響。出生後哺餵母乳也能讓母乳中的益菌經由乳汁到達嬰兒的腸道,幫助嬰兒發展出良好的腸道菌相。此外,若能在3歲前多接觸環境中的各種菌也有幫助。嬰幼兒時期若不得已使用抗生素,或是灌腸,則可能破壞小朋友腸道正在建立的菌相,有可能對之後的健康產生長遠的影響,不可不慎。
 
       有研究指出,自然產、哺餵母乳、以及幼時家中有養寵物的兒童,發生氣喘的機率較低。而另外一個有趣的研究則發現,家中第一個出生的孩子,比較容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推測可能和父母對育兒態度較為謹慎,導致與外界環境、人、動物接觸頻率較低,腸道菌相多元性較低有關。
 
人體是被腸道菌操控的阿凡達
       除了幼時的腸道菌相建立過程會影響健康,後天的飲食及作息,都會影響到我們成年之後的健康狀況。研究顯示,腸道菌相的失衡,導致腸道菌分泌化學物質,解開腸道細胞與細胞間的緊密連結(tight junction),造成腸道通透性增加,腸道細胞與細胞不再緊密相連,產生了「縫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腸漏」,指的就是原本不該進入到人體的微生物、細菌、未消化完的食物,經由這個「縫隙」進入到人體中,影響荷爾蒙調節,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導致各種問題和疾病。
 
       所以我們不難推論,面對新興的一些疾病,例如 Covid-19,腸道菌相較差,代表身體的抵抗力較弱,也比較容易感染,甚至可能比較容易轉變成重症。研究發現腸胃道菌相較不多元、再加上所謂的「壞菌」較多,其所分泌的代謝產物,也會影響大腦,使大腦發炎,而造成憂鬱、焦慮症狀,以及其他的心理方面的疾病。
 
       可見腸道及腸道菌的交互作用,就像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操控著我們全身,難怪有人戲稱:人體就像是被腸道菌操控的阿凡達!

       其實身體健康,就是達到「平衡」;血糖平衡、體重平衡、血脂平衡,過高過低都不是最健康的狀態,而腸道裡的菌也是。腸道裡有各種菌,彼此間達成一個動態平衡,腸道菌相不好,是指腸道環境不利好菌生長,平衡被破壞,壞菌大量生長,在腸道占優勢,分泌有毒物質,增加肝臟負擔、慢性發炎,引發各種疾病,最終可能會導致癌症。而相反的,腸道菌相好,菌相多元,且好菌占優勢,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除廢物,分泌種營養素、B群,有助提升腸道免疫功能,降低毒素產生,減少慢性發炎。
 
打造一肚子好菌,你是幫忙還是幫倒忙?
       如何創造一個有利好菌生長的環境?首先要先避免「壞菌生長三冠王」:脂肪過多且種類不優、糖分精緻且纖維不夠、我們以為「安全的」食品添加物地雷。飽和脂肪、反式脂肪是最不利好菌生長的油脂,常見食物來源包括:紅肉、乳製品、加工肉品,如:焗烤、貢丸、香腸、牛肉、排骨;此外,糕餅類如麵包、餅乾、蛋糕等,常使用奶油、氫化植物油或棕櫚油,也含有大量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除了種類,過多的油脂攝取也容易促使一些嗜脂陰性菌生長。
 
       三冠王之二的糖及精緻澱粉,大家一定也不陌生,含糖飲料、精緻甜食、蔥油餅、蛋餅都是常見養壞菌食物;說到糖,不能不提到「代糖」,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阿斯巴甜、蔗糖素(糖精)這些所謂「沒有熱量的糖」看似健康,研究更發現會增加腸道壞菌生長,產生胰島素阻抗,進而造成肥胖!所以無論是有熱量的糖,還是沒有熱量的代糖,都還是少碰為妙。
 
       而常見且標榜用量在許可「安全」範圍的食品添加物,也可能是導致常到壞菌的幫兇;例如常見的乳化劑、香料等,因為所謂的「安全」用量是指不會造成立即的疾病或死亡,但在改變腸道菌生長這麼細微的影響,可能就不是法規中的「安全」用量下,可以去評估及度量的了。
 
       此外,有些看似健康安全的食物,可能會增加「腸漏」狀況,對於有自體免疫疾病、過敏體質、各種皮膚症狀等,身體處在慢性發炎狀態的人,建議注意避免麩質及乳製品的攝取。麩質存在所有小麥、燕麥製品,包括陽春麵、水餃、全麥麵包、麥片等,而乳製品更是普遍,除了牛奶、優格、起司,大部分麵包、餅乾、乳清蛋白粉、焗烤等,須謹慎了解食品成分,避免誤食,惡化腸漏狀況。
 
跟著植物走就對了
       避開了上述地雷食物,終於可以好好來打造健康的腸道環境,養一肚子好菌!其實養好菌非常簡單,引用腸道菌權威蔡英傑教授暢銷書《腸命百歲》提到的:跟著植物走!腸道好菌最喜愛的食物就是纖維!腸道好菌會分解纖維素產生短鏈脂肪酸,其對於維持腸道菌相平衡十分關鍵。研究發現,如果每日飲食當中富含各種穀類、豆類、蔬菜及水果等高纖維及植化素的食物,人體腸道細胞上黏膜層較厚實,各種病菌、微生物不容易經由腸道進入到人體;反觀飲食中較少攝取這些高纖食物,則保護層較薄,人體就容易受到入侵。而植物性食物中富含各種植化素,如:胡蘿蔔素、茄紅素、花青素、蒜素、異黃酮等,也會間接影響腸道菌,調節身體慢性發炎。
 
       值得一提的是,高纖維的食物,除了我們常吃的蔬菜、水果,事實上各種豆類食物,如:毛豆、黑豆、紅豆、綠豆等,才是纖維含量最高的食物!另外各種穀類,如:糙米、紫米等,纖維含量也是超過蔬菜和水果的;所以把豆類和全穀類納入每日飲食中,更能確保攝取足夠的纖維,築起腸道保護黏膜層,打造好菌生長的環境。
 
       維持腸道好菌,就是維持健康的關鍵,先天雖不良,後天還可以調!在食物的選擇上,還是盡量做到「趨吉避凶」,只要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把握低脂、低糖、高纖的飲食原則,就可以吃出一肚子好菌,打造健康的腸道及人生。
 
參考及推薦延伸閱讀書目:
  • 張立人著 《大腦營養學全書》
  • 莫隆.邁爾著 《腸道、大腦、腸道菌》
  • 蔡英傑著 《腸命百歲》


李佩芬營養師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
學歷/專業背景:
       中華民國註冊營養師 (97年營養師高考榜首)
       糖尿病衛教師
       腎臟專科營養師
       體重管理營養師
       骨質疏鬆衛教師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所碩士
       銘傳大學工商與諮商心理碩士班就讀
專長:
       蔬食營養
       癌症營養
       減重營養 (手術/非手術)
       慢性疾病營養 (糖尿病、腎臟病等)
       中英翻譯 (Cochrane 英文期刊翻譯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