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李薰華醫師
「
早上一起來,翻個身就天旋地轉,像暈船,又像地震,但是一下就好了;比較累的時候,就會頭暈或天旋地轉,有時候還會耳鳴,耳悶,感覺聽聲音好像沒有以前那樣清楚;從年輕的時候,就不定時會發作的頭暈,尤其是突然站起來,還有一次半夜,從馬桶上摔下驚動全家;騎車買菜途中或是人多的時候,就會頭好暈,一定要找個地方坐下來休息一下;生理期前後,頭好暈還會頭痛,怕光怕吵,嚴重的時候還會吐。」這些都是診間病患前來就醫時常見的主訴。
眩暈的好發族群約為30-70歲的成年人,一般來講通常女性又比男性更容易遇到眩暈的狀況,比例約2:1,且復發性高達三成。據統計全台有17%的民眾有頭暈的困擾,平均5-6人就有一個人會產生眩暈。新聞報導歌手江蕙飽受眩暈所苦,甚至嚴重到成為她一度封麥克風無法再登上舞台的因素之一。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家人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毛病。
在此簡單介紹幾項頭暈的分類:
周邊型的眩暈大多是比較良性的眩暈。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比較會伴隨聽力的問題。還有些人會伴隨爾噁心嘔吐、耳悶耳脹耳鳴、甚至聽力減退等。比較常判斷出的病因是耳前庭系統出現問題,比如突發性的病毒感染而造成前庭神經炎、內耳淋巴液回流異常的梅尼爾氏症等。當暈是一陣一陣的,尤其當姿勢變化角度較大的時候、譬如頭部姿勢轉動誘發短暫的眩暈時常是耳石滑脫。很多人都經歷過蹲下一下子起立,就誘發頭暈或眩暈,甚至昏倒。女性和老人特別容易有這樣的狀況,這屬於姿態性低血壓。知覺性的頭暈。
這類型眩暈發生大多沒好事,常見的像是後循環中風的徵兆-椎基底動脈循環不良,中風或是腦部腫瘤有關。一般中風以前循環中風為主,表現單側手腳無力,臉歪,說話不清楚。後循環的中風,常以眩暈為單一表現。除此之外,步態不平衡,手腳不協調,複視也是常見伴隨的症狀。中樞型的暈眩疾病還包含前庭性偏頭痛,此類的偏頭痛好發於女性,雖然為偏頭痛的一種亞型,卻以暈為主要的表現,和賀爾蒙變化,一些特定的食物,睡眠,壓力有關。
持續性-知覺性的頭暈,屬於常見的慢性頭暈,當病人有一個前驅的前庭疾病,不論是中樞型或是周邊型,都有可能罹患這種長期的疾病。慢性頭暈持續超過3個月,頭暈感嚴重度隨生理或精神狀況起伏,並伴隨著「視性暈眩」。當人群走動、周圍的環境複雜,往往暈得更厲害。此疾病和大腦掌管頭暈的功能過度敏感有關,急性眩暈的發作,很常聽到病人使用民間的說法,進行十指放血,但這是完全錯誤的,有經驗的中醫師比較能判斷症狀發現當下是否適合。但一般民眾,建議尋求耳神經學的醫師,進行正確的診斷,正確的治療,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通常醫師看診,會留意病患最近是不是有太過疲累的情形?像是睡不好或壓力大等因素,都屬於心理層面。再者留意患者眼球是否有眼震狀況;或突發性臉歪嘴斜,雙手伸直是否有垂向一邊的狀態伴隨說話不清楚或複視,那麼就可能是中風;如果有胸痛或胸悶則可能是心臟引起的頭暈。
最後來說說有哪些方式可以舒緩或者根治眩暈的狀況?保持適當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最重要的是健康的生活模式。通常我們會建議多攝取富含維他命B的食物,盡量避免攝取過多的酪胺酸食品,譬如巧克力或柑橘類。再者我們可以平時做一些平衡復健的運動,增加自身的平衡感,以不依靠藥物,憑藉自己的手腳雙眼將平衡感找回,克服頭暈的困擾。
李薰華醫師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臨醫博士班畢業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雙主修畢
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神經科住院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外科加護病房專責主治醫師
英國倫敦大學眩暈課程進修
英國倫敦大學平衡復健課程進修
專長:
暈眩及平衡障礙
失智症、睡眠障礙
各種痛症、腦血管疾病
顏面神經麻痺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一般神經科疾病
中藥及傳統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