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婦女乳癌患者越來越多,原因可能與大家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的日漸西化有關,大家愛吃漢堡、炸雞等速食,而由於我國的國情保守,婦女自我乳房檢查率以及就診意願較低,多數乳癌患者就醫時多已是中晚期,且部分婦女即便摸到乳房腫塊,還是不願就醫。
自我檢查
因此建議每位婦女應於月經結束後一星期,施行乳房自我檢查,如果是摸到任何腫塊,應立即就醫。但由於乳房自我檢查對早期乳癌的發現幫助有限,未經訓練過的自我觸診,可以摸到腫塊時,往往已經大於2公分,失去早期篩檢的目的,所以必需輔以其他檢查,像是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超音波,偵測出觸診難以發現的零期或第一期乳癌,才能大大降低死亡率。
相較於歐美,台灣雖屬乳癌發生率較低地區,但罹病年齡層較歐美偏低,且婦女乳房較緻密,亞洲女性乳腺纖維密度較高,不像歐美女性普遍較為豐滿,歐美女性體脂肪含量也較高,有利於X光穿透照射,因而降低了亞洲女性乳房攝影的篩檢率,因此,如何建議婦女做有效的乳癌篩檢,是否搭配超音波,醫學上仍繼續在研究中。一般來說,有危險因子的婦女,從35歲起就應定期接受醫師檢查,必要時安排超音波檢查,40歲做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接續以超音波及X光攝影交替檢查,50歲後篩檢則以乳房X光攝影為主。若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出現密集的顯微鈣化點或不規則邊緣腫塊、或其他疑似乳癌變化時,則應以立體定位做切片手術,並送病理組織石蠟切片檢查。
乳房X光攝影
「乳房X光攝影」是一項乳房的基本檢查,在照射時,施以兩個以上的角度照射 (斜側照以及頭尾照;mediolateral oblique view and craniocaudal view),也是為了可以在不同的軸向檢查下,對腫塊位於乳房的哪一個區塊去做定位。在合適的年齡族群,台灣現況是45歲以上,針對全部女性大規模的乳房攝影篩檢,可以提早診斷及治療,降低了約二至三成的乳癌死亡威脅。緻密的乳腺有時會讓乳房攝影的敏感度降低,可能約有15%的偽陰性,四十歲之前的女性乳房密度較高、體脂肪含量低、罩杯較小等,可能都會降低診斷率。
乳房超音波及核磁共振
另一方面,由於東方女性體型與歐美女性不同,使用乳房X光攝影檢查時,較小的胸部,擠壓照射時容易造成疼痛,放射線也有可能造成是否有輻射線傷害身體的疑慮,所以不適合用來短期內追蹤,通常會合併「乳房超音波」做鑑別診斷,也適合用來做導引切片。但是單純只用超音波檢查篩檢,是否能像大規模乳房攝影篩檢一樣,帶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好處,則仍有待時間檢視。
「乳房專用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項新的檢查,提供了高達90%的敏感度,對於乳腺跟淋巴都有很好的偵測率,高敏感度、沒有放射線疑慮、不用擠壓且不會造成疼痛等,是它的優勢,但是專一性較低、單價過高、對零期癌的偵測率可能較低(DCIS 60%),使得目前是否能代替乳房攝影來做大規模健康篩檢,仍然存有疑慮。
專欄專家/撰稿:梁宏華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乳房外科主治醫師/輔大診所乳房外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