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輔大醫院放射腫瘤科 王裕仁主任
一位中年乳癌婦女病友,腫瘤生長到超過10公分,散發出滲液與惡臭,還經常流血外滲,生活品質極差。由於其他治療皆因某些因素不適合,接受局部放射線治療2週,腫瘤大幅縮小,成功止血,大幅提升了生活品質,這是近期真實發生於輔大醫院的事件。
乳癌,是台灣婦女最常見的癌症,一年有台灣每一年有超過1萬名女性新診斷罹患乳癌,也就是說,大概每天有50名女性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有這麼多的患者需要醫療人員一同協助對抗這棘手的病症,所幸在許多醫護人員的通力合作下,許多病友其實可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戰勝癌症的結果。看著旭日東昇的朝陽,返回正常人生。
然而,乳癌畢竟是重大傷病,從早期的資料來看,整體而言,有將近一半的病人會遭遇到復發的問題。而近年來各種新技術與藥物的誕生,篩檢的強化,仍有約2成到3成的病人,可能會面臨復發這樣的噩耗。當乳癌復發後,患者通常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和選擇,從最新的臨床指引來看,復發分成局部區域復發以及存有遠端轉移的復發。而放射線治療(radiotherapy)作為其中的一種有效的局部治療方法,對於控制疾病進展和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放射線治療,台語俗稱電療,是利用高能輻射來殺死癌細胞或抑制其生長的治療方法。對乳癌患者而言,最常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時機,是乳房保留手術後的加強照射,減低乳癌復發的機率。但當乳癌復發後,放射線治療可以針對復發的腫瘤區域進行精確的照射,破壞癌細胞的DNA,從而阻止其分裂和生長。同時,放射線治療也可以減少腫瘤對周圍組織的壓迫,緩解症狀。
研究表明,乳癌復發後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可以從中獲得顯著的治療效果。放射線治療可以縮小腫瘤體積,減少疼痛和其他症狀,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機會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一些研究顯示,放射線治療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疾病進一步擴散的風險。而從台灣2008年發表的本土研究來看,乳癌局部區域復發,如果採用積極的多面向治療,包括手術,放射線與化學治療,則成效會更勝於僅作單一治療。此外,隨著放射治療技術的演進,同部位再做一次電療,似乎也變得可行。根據2021年的統計,大約有13%的病人,雖然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副作用,但有75%左右的病人,達到2年有良好局部控制的成效。
放射線治療適用於多種乳癌復發的情況,包括:
(1) 局部復發:乳房切除術後或保乳手術後的局部復發。
(2) 區域性復發:腋窩淋巴結或鎖骨上淋巴結的復發。
(3) 轉移性乳癌:針對骨轉移、腦轉移或其他部位的轉移性病灶進行緩解性治療。
而放射腫瘤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放射線治療方案,包括照射的範圍、劑量和次數。儘管放射線治療在治療乳癌復發中具有一定角色,但它也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包括:
(1) 皮膚反應:如紅斑、乾燥、脫皮或潰瘍。一般而言,同一部位照射兩次放射線治療期皮膚反應較大,然此與兩次放射線治療的間隔與個別照射的劑量有關。
(2) 疲勞:放射線治療過程中和治療後的數週內,患者可能會感到疲憊。
大家要知道,癌症治療是團隊治療,醫療團隊會根據患者的反應,調整治療計劃,並提供相應的護理和支持措施來減輕副作用的影響。
輔大醫院從2017年開院以來,已經放射治療超過600位乳癌病患,其中不少人目前回歸正常生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為社會努力。當然,也有不幸復發的病患。由於放射線治療往往要多次往返醫院,因此如果可以,應該要「
在地治療」才是對病人友善的方式,以輔大醫院放射腫瘤科2023年的服務資料來看,一半以上的病人,單日往返住家與醫院間的距離,不會超過3公里,而新莊龍鳳里,五股貿商里,泰山明志里等皆為輔大醫院放射腫瘤科服務量較大的區域。
乳癌復發後接受放射線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可以幫助控制病情進展,緩解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儘管放射線治療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但通過合理的治療計劃和皮膚照護,患者可以最大程度地受益於這種治療。希望患者和家屬在醫療團隊的互相合作與配合下,了解治療的過程和注意事項,積極配合治療,共同應對乳癌復發帶來的挑戰。
【作者介紹】
王裕仁
現職:
- 輔大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 癌症中心主任
- 輔大醫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 臺大醫院放射腫瘤科兼任主治醫師
- 雙和醫院放射腫瘤科兼任主治醫師
學歷:
- 台大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博士
- 輔大學士後法律學系
- 陽明大學醫學系
專長:
- 腦部腫瘤、頭頸癌放射治療
- 肺癌、乳癌、婦癌放射治療
- 肝癌、直腸癌、前列腺癌放射治療
-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 立體定位放射線治療
- 電腦刀放射治療
- 螺旋刀放射線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