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源專欄

2025-08-22 認識偏頭痛—妳應該知道的實用衛教

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  林俊甫醫師
       偏頭痛困擾著許多人的日常生活,卻常被誤認為只是一般的頭痛,結果忽略了這個疾病對生活帶來的真正影響。根據台灣頭痛學會的統計,台灣平均每九人中就有一位偏頭痛患者。事實上,偏頭痛遠不只是頭部單側疼痛,它是一種複雜的神經血管性疾病,經常合併各種全身症狀,對日常生活、工作及情緒產生極大影響。
       偏頭痛的特點,多是突發且劇烈的搏動性疼痛,部分人以單側為主,也有人會兩側皆痛。發作時,除了嚴重頭痛,還常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有些人甚至在頭痛發生前會出現閃光、視線模糊或四肢異感,這些現象稱為「前兆」。偏頭痛的成因目前認為與遺傳、環境及荷爾蒙變化有關,主要是因為大腦內三叉神經血管系統被活化,釋放出使血管擴張與發炎的物質引起疼痛。此外,女性罹患機率比男性高許多,可見女性荷爾蒙的波動與此有密切關聯。偏頭痛最常見於20至60歲青壯年,正是人生最有生產力的時期。根據統計,女性患者佔多數,男女比例約為三比一。長期反覆發作,不僅讓人難以專心工作,也常導致情緒低落,影響家庭和社交生活。偏頭痛的誘發因素非常多元,包括生活壓力、情緒波動、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或長時間空腹和過度疲勞。飲食上,紅酒、巧克力、咖啡、柑橘類水果、乳酪、加工肉品及味精等食物,對有些患者而言容易誘發症狀。此外,氣候變化、刺眼強光、噪音與女性月經週期也常成為觸發點。臨床上,醫師主要根據患者的病史及症狀診斷偏頭痛,通常不須進行腦部掃描檢查。除非頭痛型態有明顯改變、劇烈程度異於以往,或伴隨意識改變及神經異常症狀,才會做更多檢查以排除其他嚴重疾病。
       治療偏頭痛,藥物和生活型態調整缺一不可。良好的作息、充足睡眠以及均衡飲食是預防頭痛的基本原則。建議患者記錄頭痛日記,詳細記錄每次發作的時間、情況與可能誘因,幫助醫師精準找出病因。日常若壓力較大,不妨安排一些運動或放鬆活動,學習適當紓解壓力。急性發作時,可在醫師指示下使用適當止痛藥如乙醯胺酚或布洛芬,較嚴重時則會考慮處方翠普敦類(Triptan)藥物。若每月發作超過三次或每次都嚴重影響生活,則可考慮預防性治療,例如心血管藥物、抗憂鬱劑、抗癲癇藥、肉毒桿菌素注射,甚至是近年新興的「單株抗體治療」。單株抗體治療屬於現代標靶療法之一,主要針對CGRP(鈣調素基因相關胜肽)本身或其受體進行專一性阻斷,減少偏頭痛發作。這類藥物每月或每季施打一次,副作用少,對於傳統治療無效或無法忍受副作用的患者,是重要的新選擇。除了單株抗體,口服的CGRP小分子拮抗劑(如gpan/gpant類)也逐漸成為偏頭痛急性期或短期預防的新藥物選項。不過,應避免止痛藥過度使用,以免陷入「藥物過度使用型頭痛」的惡性循環。除了藥物治療,適量補充維生素B2、鎂與輔酶Q10,配合穴道按摩、針灸、有氧運動等,也有助於減輕症狀。有些人會嘗試認知行為療法管理壓力,這對預防復發同樣相當重要。
       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患者會發現偏頭痛逐漸減輕,尤其過了60歲之後,發作頻率明顯下降。即便如此,再輕微的頭痛也不能掉以輕心。偏頭痛不是「小病」,嚴重時確實會大幅影響生活品質。關鍵在於正視疾病、接受專業醫師評估,並積極調整改變生活習慣,才能與這位「老朋友」和平共處。如果您或親友正遭受偏頭痛困擾,請記得及早尋求專業協助,詳細紀錄發作經過,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唯有身心兼顧,才能真正找回自在、優質的每一天。
本文根據台灣頭痛學會協助編寫,期盼讓大家正確認識偏頭痛,並學會與它和平共處。
【作者介紹】

林俊甫醫師

現職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學歷
  •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學士
經歷
  • 臺北榮民總醫院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醫師(PGY)
  •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住院醫師、總醫師
  •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 振興醫院神經內科及中風中心主治醫師
  • 博仁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專長
  • 頭痛及疼痛(含慢性偏頭痛肉毒桿菌素注射與單株抗體專用藥物治療,以及難治型慢性頭痛治療)
  • 頭暈及平衡障礙
  • 睡眠障礙(如失眠、作息混亂、不寧腿症候群等)
  • 中風與腦血管障礙
  • 失智症與記憶異常
  • 巴金森症候群和行動障礙
  • 癲癇
  • 神經免疫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視神經脊髓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