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源專欄

2025-08-22 談預立醫療前,我們可以先談談生病和死亡這件事嗎?

文/洪歆諮商心理師
       近日新聞越來越多看到關於預立醫療的主題,多年前中央開始在推廣時,過程中胼手胝足的,執行到現在準備納入健保,可見這是一項非常值得在乎的議題!這篇文章,想在談論預立醫療相關簽署流程之前,先談談我們如何和家人談起生病或死亡這件事。
        從一位我所接觸的病人談起……有一天,我走進病房,看到這位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是個看起來年輕貌美的女生,我心裡想如果沒有生病,她應該是個很會打扮的漂亮女生,走在路上連我都會想要多欣賞一眼。詢問了她的同意後,我便坐在她的床邊,開始了我們的對話,以下我稱她為A小姐。

筆者:「你知道為何會有心理師來看您嗎?」
A小姐:「我知道,護理師有問我要不要找心理師來跟我聊聊?我說我很需要,因為我已經治療一段時間,但醫生跟我說我治療效果不太好,要我有心理準備,所以我想跟你談談關於死亡這件事情!因為我們家人都不太能接受,只要講到這部分,他們都比我還先哭,叫我不要想太多,但醫師都已經這樣講了……」
筆者:「你想從哪部分開始聊聊呢?」
A小姐:「我想先聽聽看心理師的想法,關於生病和死亡這件事情我不知道怎麼跟我女兒說!」


       面對疾病其實很難啟齒了,更何況是面對死亡!我們可以先思考為何談論這件事情這麼困難?
  1. 預設立場:我們腦中浮現太多預設立場,以至於我們做甚麼都好像躡手躡腳,這些預設立場,可能讓我們擔心講了讓對方更難受、更不知所措。
  2. 不想轉嫁自己難過的心情:很多時候病人會跟我說,他們比較敢跟我聊些心裡最腹黑的想法,是因為知道我們有專業背景,而且也沒有太緊密的關係,所以我們也不會聽了心情不好(其實心理師的心也是肉做的,也會有難過啦,只是可能比較知道怎麼消化這樣的情緒!)!所以當我們面對最在意的對方時,反正更擔心他會有甚麼負面情緒,任何人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我不想要我愛的人不舒服!」,但事實上談論疾病或死亡,再怎麼修飾都一定會帶給對方難過的情緒,因為他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哀傷的事實!
  3. 害怕對方的反應無法接招:無論是專業人員或是病人家屬,「如何告知壞消息」這個主題,甚至可以開一系列的訓練課程!很重要一部分是我們開啟了這個話題,又要如何討論?如何在這個話題最後給予適當的回應。
       日本作家─信實的繪本故事其中一本《我要和媽媽結婚》,內容講述著男孩小康的媽媽,在他四歲時就過世了,爾後的成長過程中,他一樣調皮、一樣會翹課、一樣會有叛逆時候,媽媽似乎在他的身邊耳提面命很多事情,依舊改不了小男孩懶惰的壞習慣。有一天,小康長大了,他不再懶惰了,他勤奮工作,也和心愛的女孩結婚。那一天婚禮上,撥放著小時候的影片,小康想起了媽媽的樣子,那個溫柔陪在小康身邊的媽媽其實並沒有離開,彷彿祂化身成為天使,守護著小康到長大,那份愛沒有因為媽媽去了天堂而消失殆盡。
       這本書裡,還有很多深刻的感受遊走在字裡行間,有些話想交代,卻好像永遠都交代不完,而這本繪本提醒了我們,『逝去的人,但愛不會逝去』!我建議各位讀者們,如果你正想要跟無論是親近的人,開口談論疾病或死亡這個話題前,你可以這樣做好以下的準備!
  1. 接納自己的心情:和所愛的人談論生死議題前,你需要先好好安在自己的內在,就是接納自己有哪些情緒,並且好好和它對話。例如:我知道我面對這件事情是很崩潰的,我允許我可以好好哭一場
  2. 可以談論彼此面對這件事的感受與想法:感受這個東西不是每個人都會願意揭露,如果對方願意說我們耐心聽,如果對方一時之間沒辦法分享也沒關係,這是一個可以討論但不要有壓力的經驗。
  3. 無論對方甚麼樣的回應,你都要優先照顧好自己:曾經個案跟我分享生病後變得很敏感,會很害怕和家人分享疾病這些變化的歷程,因為很害怕對方會說甚麼話又刺傷了自己,所以無論如何,你是最重要的,不讓自己隨著對方也許無心的言語刺傷,好好讓自己安心放心吧!
       回到本文討論的A小姐,面對和孩子討論死亡這件事情,如我建議的先找一本繪本慢慢地讓六歲的女兒理解甚麼是生病?先讓孩子不害怕談論生死,進而才能好好談論最困難的話題!
       最後,我想我們生命中都會遇到一些不如我們所願的事情,該怎麼面對困境的方式,孩子們也會看在眼裡,曾經我和一位病人分享:「有一天,我們都會遇到生病或死亡,我們可能都會離開孩子,只是用甚麼樣的方式離開而已。所以,愛我們的孩子終究要面對這個難關,你過了自己的難關,我們也要相信孩子他們也能夠慢慢度過任何一個難關。唯有帶著這份相信,我們才能沒有遺憾的誠實和他們一起面對眼前。」

參考資料:
1. 繪本名稱:《媽媽變成鬼了!我要和媽媽結婚》作者:信實;出版社:小熊出版社
【作者介紹】

洪歆 諮商心理師
曾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諮商心理師
 
學歷:
       中原大學心理系
       實踐大學家庭諮商與輔導系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