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源專欄

2017-05-09 淺談乳癌術後的輔助治療

文/ 黃其晟 國泰醫院乳房中心主任、輔仁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有一個乳房專科醫師常常會觀察到的現象,就是每當有公眾人物罹患乳癌的新聞出現,那一陣子到門診安排乳房檢查的病人數目就會上升。這表示大多數的女性對乳癌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認知,也了解乳房相關檢查的重要性。的確,隨著乳癌篩檢的盛行,有越來越多的乳癌病灶能在早期就被發現,也印證了預防醫學三段五級裡面的次級預防,所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能在乳癌這一女性重要惡性腫瘤上有效實踐。
 
  除了早期診斷外,對乳癌治療成效至為重要的,是乳癌術後的輔助治療。我們常常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病人其實對手術無所畏懼,也希望能盡早將病灶摘除,但一旦講到化學治療,立刻裹足不前,開始尋求各種偏方,形成「不怕開刀,只怕化療」的特殊現象。甚至聽信各種謠言採用非常規的另類「治療」,錯失術後輔助治療的黃金時機,不只花錢傷身,一旦不幸局部復發或遠端轉移,實在令人惋惜!
 
  隨著各式輔助治療的進步,大多數的乳癌患者,在妥善控制與追蹤下,都能夠在疾病控制與生活品質上,回復到未罹癌前的狀態。對乳癌的治療,要以系統性疾病的觀念來看待,手術¬¬¬?也就是腫瘤移除,是對病灶的局部控制。但對於預防乳癌的復發與遠端轉移,更重要的是要將可能在手術前就已經跑出去的「漏網之魚 」,進行有效的防治,而輔助治療,就是達成乳癌系統性治療的重要關鍵。
 
  目前認為乳癌手術後的復發,源自於部分乳癌細胞的「微小轉移」,這些逃逸出去的癌細胞,無法以現在的影像檢查技術在乳癌診斷時就被發現,但會在乳癌手術完成原發病灶已被移除後,隨著循環或淋巴系統,在人體裡面繼續存活,最後在遠端器官落腳增生,形成轉移。真正會威脅到乳癌病患長期存活的,是重要器官發生轉移,系統性的輔助治療,就是要在手術後的黃金時期,一舉廓清這些可能在未來威脅到人體的微小轉移,鞏固手術成果,確保病人的長期存活。
 
  乳癌術後的輔助治療,依照腫瘤的特性,先對病患將來可能復發轉移的風險進行評估(預後因子),也同時對不同的治療方式,來預測其可能的治療效應(預測因子)。這些預後/預測因子的組合,就決定了乳癌輔助治療的施予方式,包含化療,荷爾蒙調節治療,和標靶治療等等。這些不同的輔助治療可能單獨、接續或同時進行,而每種輔助治療有其適用的乳癌分型。找出對每個病人最為適宜的治療與追蹤方式,這需要乳癌病患對自身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參與治療策略的制定,這也是影響乳癌治療成效至為重要的一環,值得我們深思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