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源專欄

2018-03-01 危機與轉機 癌後人生的心靈轉變

文/ 林詩維 永愉診所心理師

  罹癌在生命中是一項非常重大的壓力事件,它可能會致命或縮短人生歲月,治療它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影響生活與工作的方式,治療的過程可能造成身體不舒服,或身體形象的改變,當治療結束痊癒以後,仍會不時的擔心它—癌症—又會捲土重來找上自己。生活壓力事件表是一份經過統計後將各項生活事件依壓力程度排序的一份量表,最高100分壓力程度的事件是配偶死亡,而個人疾病位在中間50-60分的位置。可是,對於生病者本身,尤其又是罹患癌症的人來說,心中感受到的壓力程度幾乎要逼近到滿分了,雖然拜醫療技術進步之賜,許多藥物及治療方式可以有很好的治癒效果,可是它畢竟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11分鐘就有一人因癌症離世,要這般理性的看待它,確實不容易,心裡感受到的生命威脅,遠遠超過它實際對個人造成的壓力程度。

  然而,這樣的壓力,真的會伴隨著癌友一輩子嗎?其實不然,在臨床服務以及自身罹癌的經驗中,發現許多癌友的生命韌性是非常的堅強又富有彈性,能夠在罹癌重大壓力事件的歷程中,透過反思、學習、調適,將它轉變成對生活型態改變的起點、自我覺察能力的促進、甚至對生命心存感恩與珍惜等正向的人生價值觀,並感謝身體透過生病經驗,告訴自己要調整人生的步調與方向。治療穩定、情緒壓力逐漸緩和以後,癌友會藉由心靈成長團體的帶領,幫助自己檢視生病前的生活型態、壓力、情緒等與疾病有關的身心因素,大多數人在病前有承受或累積許多壓力的情形,開始之初身心體能都還能因應各方壓力源,日子久了以後,內在資源消耗殆盡,身體心理都呈現能量耗竭的狀態,免疫功能與抗氧化能力越來越差,又容易忽略了身體發出的警訊,才讓疾病上身。通常可以在生病經驗中,可以發現三種病前的危機,以及病後所產生的轉機:

個案一
病前:疏於照顧自己的身心。
小玲在職場上是個非常盡責認真的人,一切以工作為優先,經常三餐不正常,熬夜加班睡眠時間不足。生病以後才發現自己長期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和營養補充,只是著眼於工作的成就與表現,因此身體出現警訊時完全沒有意識到。

病後:學習自我覺察,平衡身心與工作需求。
以往全副心力專注在工作內容上,經過自我覺察力的學習,開啟觀察身體的需求、心理的需求、生理的警訊的自我觀察與檢視能力,幫助自己查覺初期警訊,在壓力反應尚未擴大前調整生活與工作步調,降低身心過度耗竭的機會。


個案二
病前:缺乏排解壓力的方法
阿鳳從孩子出生後就離開職場,專心當個全職媽媽,可是面對孩子教養問題,以及先生工作下班後帶回來的情緒問題,大多用隱忍或逃避的方式來因應,平常少有社交活動或休閒嗜好,是屬於內向壓抑型的個性。雖然生活不虞匱乏,但是只要小孩先生回到家後,就覺得精神壓力大。

病後:發展多元紓壓方法。
壓力調適的內容,可以包含減緩生理性焦慮反應、降低情緒性擔憂思考、增進因應能力(例如問題焦點解決法、情緒焦點解決法)、理解與接納壓力對自我產生的變化…等。壓力存在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壓力對人的成長是有幫助的,如果壓力調適因應能力太過貧乏時,會讓壓力成為生活的負擔、健康的殺手。阿鳳學習不同的壓力因應技巧,同時有團體成員的支持與分享,逐漸能用不同的方式面對親子、夫妻的緊張關係。


個案三
病前:擔憂過去與未來
玉梅是個女強人,擁有好幾家公司,為了讓生意蒸蒸日上,她必須隨時保持市場敏感度,腦袋24小時在運轉。可是近年景氣不佳,讓她時時感到憂慮擔心,公司裡有任何風吹草動,就會引發強大的情緒波動,連親信的部下也觀察到她變得焦躁不安。

病後:學習體會活在當下
壓力來源通常跟某些特定的人、事、物、或場合有關,但是壓力情緒感受幾乎隨時隨地跟隨著,即使離開了引發壓力的情境,焦慮不安的感受還是如影隨形,於是壓力焦慮反應不斷的反芻,像雪球越滾越大,焦慮的層面也變得越來越廣。目前在全世界受到熱烈迴響的正念減壓技巧,幫助人們學習專注與體驗活在當下,將自動化問題解決反應模式,切換成與心同在的模式,阻斷壓力焦慮的連鎖反應。壓力源也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解決或消除,但是自己不需要時時刻刻都陷入憂慮焦慮情緒當中,經過練習以後,玉梅能夠在一天當中給自己一個寧靜、身心活在當下的片刻。

危機即是轉機,化危機為生命中有價值意義的事件,便能給生命帶來新的希望。生病經驗經常是不請自來,與其恐懼害怕它的存在,我們可以選擇將疾病當作是朋友或是導師,帶領著病友探索不一樣的人生意義。